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20081015第五週網頁製作課程筆記

20081015星期三第五週網頁製作課程筆記壹:網頁框架頁製作打開Front Page編輯軟體→左上角功能表:檔案→開新檔案→右手邊:工作窗格→其他網頁範本→框架頁:內有10種〈自行點選操作〉→選擇橫幅和目錄→確定→儲存出現新視窗:三個框框網頁〈上、左、右〉→新增網頁〈上面〉→新增網頁〈左邊〉→新增網頁〈右邊〉→檔案→另存新檔→我的文件→卸除式磁碟〈點二下〉→星期三晚上〈點二下〉www.〈點二下〉→建立新資料夾:輸入no2→no2→確定新增網頁〈右手邊〉變更標題〈點一下〉→設定網頁標題:輸入no2→確定檔案名稱→no2.html→儲存新增網頁→右手邊變更標題:輸入no2-1→確定檔名:輸入no2-1.html→儲存左手邊變更標題:輸入no2-2→確定檔名:輸入no2-2.html→儲存右手邊 :變更標題:輸入no2-3→確定檔名:輸入no2-3.html→儲存右上角x關閉網頁打開檔案〈左上角功能表〉→開啟舊檔→我的電腦→卸除式〈點二下〉→星期三晚上〈點二下〉→www.〈點二下〉→no2〈點二下〉no2-1no2-2no2-3會有4張網頁同時出現
貳:製作上傳下載程式打開小麻雀資訊教與學網站→左手邊網頁課程→5.上傳下載程式→FTP軟體→紅色直接下載按右鍵→另存目標→另存新檔→我的電腦→卸除式磁碟〈點二下〉→星期三晚上〈點二下〉→www.外面→儲存→x右上角關閉安裝:打開我的電腦→卸除式磁碟〈點二下〉→星期三晚上〈點二下〉→www.〈點二下〉→上傳下載圖形對準它〈點二下〉→安裝→授權→我接受→下一步→下一步→安裝→x關閉
申請上傳下載流程:對準桌面上傳下載圖形〈點二下〉→檔案下面有藍色電視點一下→出現新視窗:站台管理員→新站台﹝N﹞→主機名稱﹝H﹞:FTP Server:
登入型態:一般登入﹝o﹞
使用者﹝U﹞:FTP Login:
密碼﹝w﹞:
連線:出現另一新視窗:已經連線到新FTP站台自行輸入位址:FTP Severe:
使用者:FTP Login:
密碼:
連接埠:21
快速連線﹝o﹞:點一下
中間左手邊:本機站台:自行輸入www.→www.點右鍵→上傳〈U〉→右手邊:遠端站台會出現www.等等字樣→此時本機站台上面會出現取得目錄列表成功、上傳成功等綠色字樣www.按右鍵→下載〈D〉→左手邊本機站台底下:檔案名稱會一直變動→左手邊底下:本機檔案名稱以及左手邊本機站台上面同時在變動→下載成功字樣出現表示大功告成皆大歡喜。謝謝指教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台灣五座龍山寺

1 龍山寺的歷史背景
寺廟的起源,都是與居民的生活及歷史背景有密切關聯。而台灣的龍山寺乃是由晉江安海龍山寺分靈來台,故名龍山寺。較著名的總共有五座,分別是淡水龍山寺、台北艋舺龍山寺、台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以及鹿港龍山寺,淡水龍山寺現為三級古蹟。
  龍山寺的信徒主要是泉州的晉江、惠安、及南安等俗稱「三邑」人士,雖說觀音信仰為中國普遍信仰,但在泉州仍有強烈的地緣色彩,也即是在台灣仍是以來自三邑人士較有可能建造「龍山寺」。其中最早創建的是台南龍山寺 ( 雍正年間 )、其次是鳳山龍山寺(乾隆初年) 、艋舺龍山寺(乾隆三年)、鹿港龍山寺(乾隆五十一年)、最晚的是淡水龍山寺(咸豐八年)。而淡水龍山寺位於淡水鎮中山路九十五巷二十二號,在淡水老市場內,主祀觀音菩薩,配祀媽祖和註生娘娘。光緒十年(1884)爆發清法戰爭,相傳在戰爭期間觀音菩薩顯靈,保佑淡水居民平安無事,事後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頒賜「慈航普度」匾額感謝神恩。
龍山寺的建築特色
傳統建築空間,往往面積越大,即表徵地位越具崇高性。淡水龍山寺正殿屋宇最高,三川殿次高,最後為左右過水廊及近年所建的拜亭,從中顯示其最尊之空間地位。
  淡水龍山寺,坐西朝東,是一座風格古樸造型簡潔的三開間兩殿兩廊式建築。前殿正脊三段構成,正面裝修全用觀音山石材,光緒二年所立的龍柱,龍首張口但左含珠、右不含,形成一特色。另一個較特別的是淡水龍山寺位於老市場內,沿街面連幢住商混合「街屋」區,主要形成原因多因市街形成初期,沿街面土地分割界限所造成的模式。多呈前後進深長而面窄的情況,並兩側有鄰房緊臨,甚至成為共同壁。寺的東面入口與南面清水街側壁,長久以來都已為固定攤販所據,使原本路寬狹小的清水街,成為攤販彙集的市場,而各攤位都各自設遮陽避雨棚一路緊連相接,使清水街猶如不見天日的「暗街仔」,雖對當地環境衛生造成部份影響,但此種「暗街仔」特殊街道景象在台灣已不多見。
  綜觀台灣這幾座龍山寺,平面格局不盡相同,材料亦有別,且與祖廟安海龍山寺也不同,呈現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及不同地區背景影響,給予每一座寺廟獨特風貌。然而不同風貌中,仍突顯泉州派匠師的共同特色,即木結構及斗拱技巧成熟,用料較細,瓜筒較長。另一個共同點,即是初建時都選擇在市街的邊緣或郊區,如台南龍山寺則在東門外,艋舺龍山寺在新店頭街南郊,鹿港龍山寺在五福大街的南郊,鳳山龍山寺則在面臨出東門的下橫街尾,這些地理位置似乎反映屬於佛教的龍山寺,有性喜幽靜的傾向。但較為特殊的是位居鬧市之中的淡水龍山寺,非常值得我們去觀察、了解它。



台灣五座龍山寺~!
龍山寺乃是從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的龍山寺分靈而來,清初時的閩南移民多從泉州出海,安海龍山寺的香火便隨移民來到台灣,而龍山寺也成為泉州移民的群居地,因此在台灣的寺名也都取名為龍山寺。
清朝時這樣的龍山寺在台灣較著名的總共有五座,分別是台南的龍山寺、鳳山的龍山寺、台北艋舺的龍山寺、鹿港的龍山寺、淡水的龍山寺。
最早創建的是台南龍山寺﹝雍正年間﹞
鳳山龍山寺﹝乾隆初年﹞
艋舺的龍山寺﹝乾隆三年﹞
鹿港龍山寺﹝乾隆五十一年﹞
最晚的是淡水龍山寺﹝咸豐八年﹞。
●有句話:一府二鹿三艋舺。(指台南、鹿港、萬華)
因為當時這三個地方,在台灣是最繁榮的地區,出入的人較多,因此而出名。
●據我所知,鹿港龍山寺有作課,有一次去拜拜,有遇見。
●台灣最有名的觀音廟是....人不親土親,應是鹿港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的創建年代很早,根據民間相傳是在明末永曆七年﹝西元1653年﹞,由肇善禪師創建。  相傳肇善乃福建泉州的苦行僧,他親自雕刻了一尊觀音像,想獻往普陀山。卻在海上遇到狂風暴雨,因緣巧合下來到鹿港。肇善便在鹿港結廬苦修,並且在今日的大有街一帶建立一座廟,此廟便是龍山寺的前身。

最早創建的是台南龍山寺﹝雍正年間﹞

鳳山龍山寺﹝乾隆初年﹞

艋舺的龍山寺﹝乾隆三年﹞

鹿港龍山寺﹝乾隆五十一年﹞

最晚的是淡水龍山寺﹝咸豐八年﹞。

請教艋舺龍山寺的歷史沿革?????

艋舺龍山寺簡介

古艋舺地圖   艋舺,又稱文甲,今名萬華,為台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雍正初年(1723),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早年漢人前來台北部墾植,乃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時日一久,為求心靈更安定,清乾隆三年(1738) ,三邑人士乃合資興建龍山寺,並恭請家鄉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此奉祀,是以龍山寺不僅為居民之信仰中心,更與其生活有密不可分關係,舉凡居民議事、訴訟、和解等均祈求神靈公斷,莫不信服,光緒十年(1884) ,中法戰爭發生,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居民組織成義軍,即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帝賜「慈暉遠蔭」匾額乙面,其威信為官方所認可,實已非僅止於宗教信上崇拜之意義耳。 屋頂剪黏   初創之龍山寺,規模雄偉,雕塑精緻,冠於全台,歷經嘉慶二十年(1815) 大地震重修,同治六年(1867) 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民國八年(1919) 棟樑遭白蟻嚴重侵蝕,當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餘元,集資修復,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民國三十四年(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中殿全毀,惟觀世音菩薩仍端坐蓮台,寶相莊嚴,當時空襲,附近大多數居民均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因為他們相信在菩薩的庇護下絕對安全,果然這次中殿遭受嚴重之摧毀,當日竟無一居民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而倖免於難,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的庇護而奔相走告,亦讓信徒更加對觀世音菩薩之崇敬。  龍山寺總面積一千八百餘坪,坐北朝南,面呈日字形,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傳統宮殿式建築,計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前殿為十一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聽,屋頂採歇山單簷式,各自獨立,三川殿內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為全台灣僅見,正面牆堵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鑿組構而成,圖象生動型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並加以中國吉祥圖案裝飾,美不勝收,龍虎廳各三開間,表現石雕彫琢各種藝術,舉凡線雕、透雕、浮雕、陰雕、淺浮雕等作品,比比皆是,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構成,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屋頂螺旋藻井全斗拱築構而成,不用一釘一鐵,神龕雕工精細富麗堂皇,後殿屋頂為歇山重簷,兩翼為硬山單簷,屋脊財子壽泥塑剪粘,為典型儒、道教諸神佛供奉之處,左右護龍屋頂為硬山單簷,左配有鐘樓,右配有鼓樓,晨鐘暮鼓,鐘鼓樓屋頂採攢尖盔頂式,呈扁六角形,造形獨特。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形,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台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 夜間照明   龍山寺和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外國觀光客來台灣旅遊三大勝地,民國七十四年(1985) 為政府列管保護之國家古蹟,近年為服務廣大信眾及觀光客,除加強維護古蹟外,並增設圖書館、地下公廁、文物館、庭園瀑布景觀及夜間照明等設施,並辦理青少年獎助學金、成年禮、社教活動、急難救助、冬令救濟、醫學佛學講座、心理輔導等活動,用以宏揚佛學、普濟眾生、提倡社教、敦風易俗,使人民生活更安康樂利。

歷史沿革─修築史略

福建泉州安海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是泉州安海龍山寺之分靈寺廟,主要奉祀觀世音菩薩(又簡稱為觀音)。據傳,在雍正年間,有渡台移民將所佩帶的香火袋掛在樹上,因曾在黑夜裏發光顯靈,遂有人倡議建寺。

歷史沿革─修築史略(一)
初建

艋舺龍山寺外貌   艋舺龍山寺初建於清乾隆三年五月十八日(西元1738年),至五年二月八日落成。建寺的費用是由晉江、惠安與南安等所謂三邑人所捐獻。後又有泉郊武榮的貿易商人出資增建後殿,供奉天后、五文昌及關帝。乾隆時期龍山寺即已形成了前殿、正殿與後殿的三殿式格局。
歷史沿革─修築史略(二)
第一次重修
  嘉慶十九年(西元1814年)六月五日,龍山寺建築毀於一場地震,三邑人於是倡議捐獻資金以重建,經過幾個月籌款,同年十月十八日開工重建。這是艋舺龍山寺第二次的大修建,它的形式為清代中期台灣較大寺廟常採用的院落型三殿式格局
歷史沿革─修築史略(三)
第二次重修

1867年大修建前之艋舺龍山寺外貌   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八月二十日又遭到颱風肆虐,山牆略有崩損,復於同年再度整修。
歷史沿革─修築史略(四)
第三次重修

1924年修築完成之龍山寺正面外觀   

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即民國八年)時,棟樑皆遭蠹蝕之害,而且壁柱丹青剝落,情況十分危岌,地方有力人士遂又倡議修建。經過籌募款項之後,於西元1920年元月十八日正式動工,至四年後的三月十二日落成。
歷史沿革─修築史略(五)
光復後重修

民國四十五年龍山寺外觀   正殿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不幸中了盟機所投下的燃燒彈,全都毀損,直到民國四十三年才重建,四十六年完成。
歷史沿革─修築史略(六)
近年重修

1970年艋舺龍山寺大殿   後殿文昌廳在民
國七十一年因回祿重建,七十二年十二月完成,關帝廳、媽祖廳因受霉菌腐蝕及白蟻蛀蝕,在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重修,八十八年六月卅日完成。
  艋舺龍山寺從清乾隆三年初創以後,經過了嘉慶年大修、同治年小修、日據大正年間的大改修,以及台灣光復後的數度修築。當然其間還有數十次的小修理,例如屋脊的裝飾,樑架彩繪、鐘鼓樓換屋頂及後殿文昌祠因祝融之災而重建。參觀龍山寺時,如果很仔細的觀察,將會發覺這是座既宏偉又精美的寺廟,到處都仍保有歷次修建的遺留物。
2000年艋舺龍山寺大殿 因此,艋舺龍山寺可說是一座由清代、日據時代與光復後三段時期綜合表現的寺廟藝術。龍山寺不僅是台灣頗據代表性的大寺廟,它在台北的發展史上也佔有一席地位。因為龍山寺一直是艋舺地方之公廨與核心象徵,寺的管理董監事亦為士紳所組成,對外有很大的影響力。清代凡是蓋上龍山寺大印的公文,皆具有舉足輕重的力量。
歷史沿革─大事年表   
雍正四年1726年 ◎此間一船員赴新店途中在艋舺一遍晒布空地休息,將香火掛在旁邊竹林,晚間竹林發出燐光地方士紳崇拜香火袋繡「龍山寺觀音菩薩」。
乾隆三年1738年 ◎五月十八日龍山寺建築開工(請地理師張察元堪輿地點)。
乾隆五年1740年 ◎二月八日龍山寺本殿竣工安座。
嘉慶二O年1815年 ◎龍山寺大地震之因,除佛座以外全建築物倒壞。
道光二二年1842年 ◎泉郊之船,遭海難,祈求龍山寺媽祖,而被救,泉郊人士,奉納「水德揚靈」匾額答其恩。
同治六年1865年 ◎遭暴風雨,寺壁大破壞,再行修護。
光緒一二年1886年 ◎光緒帝賜匾「慈暉遠蔭」因乙酉年法軍來寇,台灣得觀世音菩薩庇護以無事之故。
光緒二二年1896年 ◎十月廿一日孔聖祭典於艋舺龍山寺舉行。
光緒三四年1908年 ◎水仙官,自道光二O年未修,此次市區改正拆除之故,遷移龍山寺,同時,城隍爺亦遷入龍山寺。
民國八年1919年 ◎本寺修建已經五二年之久,壁柱之丹青剝落,失梵剎之尊嚴,棟樑遭蟻蝕之害,瀕於危險,住持福智師及地方有志深憂,協議改築並捐款事宜。
民國九年1920年 ◎本寺再建動工地址仍舊,原係寺廟式建築,此次再建改為宮殿式。
民國三一年1942年 ◎本寺全誌稿完成。
民國三四年1945年 ◎本寺受美軍空襲轟炸,中殿及右廂燒毀,諸佛像除中殿觀音菩薩被燻黑無燒外全盡火化。〔圖:觀音像〕
民國四二年1953年 ◎本寺中殿重建開工。
民國五二年1963年 ◎本寺成立財團法人。
民國六一年1972年 ◎牌樓圍牆、唸佛堂完工。
民國六八年1976年 ◎十一月廿六日起至十二月二日本寺建寺二百四十週年紀念典禮及護國祈安大會舉行。
民國七一年1982年 ◎四月五日本寺火災。
民國七二年1983年 ◎十二月卅一日文昌殿重修完成。
民國七三年1984年 ◎十月十三日本寺附設圖書館開館典禮。
民國七四年1985年 ◎內政部七四台內民字第三三八O九號公告指示本寺為國家二級古蹟所屬地藏王廟為三級古蹟。
民國七八年1989年 ◎十一月十五日本寺建寺二五O週年紀念慶典,前副總統謝東閔、立法院長劉闊才、內政部長許水德、台北市長吳伯雄蒞寺。◎ 本寺地下廁所開工。
民國七九年1990年 ◎本寺獲李總統登輝先生賜頒「澤厚民豐」匾額。
民國八十年1991年 ◎二月四日本寺地下廁所完工啟用。◎ 十一月一日本寺顧用保全公司實施淨化環境活動。
民國八一年1992年 ◎十一月廿七日本寺禪房大樓新建工程開工。
民國八三年1994年 ◎二月一日本寺地下廁所經環保署膺選為榮譽公廁。◎ 二月十四日補置清光緒御賜「慈暉遠蔭」匾額。◎ 八月廿三日本寺與和平醫院每月定期舉辦醫學講座。
民國八四年1995年 ◎元月四日禪房大樓完工使用。◎ 八月一日本寺古蹟解說服務站成立。
民國八五年1996年 ◎二月十八日東側淨心瀑布完成試。◎ 本寺圖書館開辦第一期社教研習班。 民國八六年1997年 ◎五月十九日後殿重修工程動工。
民國八七年1998年 ◎本寺公布台北市古蹟管理維護要點。◎ 本寺簡介編印完成。◎ 本寺開辦萬華區第一期史蹟解說員研習班。
民國八八年1999年 ◎六月卅日後殿重修工程完工。◎本寺電源改善工程完工。◎九二一大地震本寺捐助震災款新台幣壹億元正。◎十二月四日至十二月十一日建寺二百六十週年紀念暨後殿重修慶成法會。
民國八九年2000年 ◎四月十二日本寺文化廣場大樓動工,地下三層、地面十層。◎ 七月一日本寺全面停燒金紙、並採用其他配套措施。◎ 七月十三日本寺西護室設置太歲廳。



 艋舺,又稱文甲,今名萬華,為台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雍正初年(1723),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早年漢人前來台北部墾植,乃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時日一久,為求心靈更安定,清乾隆三年(1738) ,三邑人士乃合資興建龍山寺,並恭請家鄉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此奉祀,是以龍山寺不僅為居民之信仰中心,更與其生活有密不可分關係,舉凡居民議事、訴訟、和解等均祈求神靈公斷,莫不信服,光緒十年(1884) ,中法戰爭發生,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居民組織成義軍,即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帝賜「慈暉遠蔭」匾額乙面,其威信為官方所認可,實已非僅止於宗教信上崇拜之意義耳。
  初創之龍山寺,規模雄偉,雕塑精緻,冠於全台,歷經嘉慶二十年(1815) 大地震重修,同治六年(1867) 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民國八年(1919) 棟樑遭白蟻嚴重侵蝕,當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餘元,集資修復,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民國三十四年(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中殿全毀,惟觀世音菩薩仍端坐蓮台,寶相莊嚴,當時空襲,附近大多數居民均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因為他們相信在菩薩的庇護下絕對安全,果然這次中殿遭受嚴重之摧毀,當日竟無一居民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而倖免於難,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的庇護而奔相走告,亦讓信徒更加對觀世音菩薩之崇敬。
  龍山寺總面積一千八百餘坪,坐北朝南,面呈日字形,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傳統宮殿式建築,計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前殿為十一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聽,屋頂採歇山單簷式,各自獨立,三川殿內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為全台灣僅見,正面牆堵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鑿組構而成,圖象生動型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並加以中國吉祥圖案裝飾,美不勝收,龍虎廳各三開間,表現石雕彫琢各種藝術,舉凡線雕、透雕、浮雕、陰雕、淺浮雕等作品,比比皆是,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構成,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屋頂螺旋藻井全斗拱築構而成,不用一釘一鐵,神龕雕工精細富麗堂皇,後殿屋頂為歇山重簷,兩翼為硬山單簷,屋脊財子壽泥塑剪粘,為典型儒、道教諸神佛供奉之處,左右護龍屋頂為硬山單簷,左配有鐘樓,右配有鼓樓,晨鐘暮鼓,鐘鼓樓屋頂採攢尖盔頂式,呈扁六角形,造形獨特。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形,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台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
  龍山寺和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外國觀光客來台灣旅遊三大勝地,民國七十四年(1985) 為政府列管保護之國家古蹟,近年為服務廣大信眾及觀光客,除加強維護古蹟外,並增設圖書館、地下公廁、文物館、庭園瀑布景觀及夜間照明等設施,並辦理青少年獎助學金、成年禮、社教活動、急難救助、冬令救濟、醫學佛學講座、心理輔導等活動,用以宏揚佛學、普濟眾生、提倡社教、敦風易俗,使人民生活更安康樂利。 參考資料



古艋舺地圖
  艋舺,又稱文甲,今名萬華,為台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雍正初年(1723),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早年漢人前來台北部墾植,乃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時日一久,為求心靈更安定,清乾隆三年(1738) ,三邑人士乃合資興建龍山寺,並恭請家鄉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此奉祀,是以龍山寺不僅為居民之信仰中心,更與其生活有密不可分關係,舉凡居民議事、訴訟、和解等均祈求神靈公斷,莫不信服,光緒十年(1884) ,中法戰爭發生,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居民組織成義軍,即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帝賜「慈暉遠蔭」匾額乙面,其威信為官方所認可,實已非僅止於宗教信上崇拜之意義耳。

屋頂剪黏
  初創之龍山寺,規模雄偉,雕塑精緻,冠於全台,歷經嘉慶二十年(1815) 大地震重修,同治六年(1867) 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民國八年(1919) 棟樑遭白蟻嚴重侵蝕,當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餘元,集資修復,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民國三十四年(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中殿全毀,惟觀世音菩薩仍端坐蓮台,寶相莊嚴,當時空襲,附近大多數居民均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因為他們相信在菩薩的庇護下絕對安全,果然這次中殿遭受嚴重之摧毀,當日竟無一居民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而倖免於難,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的庇護而奔相走告,亦讓信徒更加對觀世音菩薩之崇敬。
  龍山寺總面積一千八百餘坪,坐北朝南,面呈日字形,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傳統宮殿式建築,計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前殿為十一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聽,屋頂採歇山單簷式,各自獨立,三川殿內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為全台灣僅見,正面牆堵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鑿組構而成,圖象生動型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並加以中國吉祥圖案裝飾,美不勝收,龍虎廳各三開間,表現石雕彫琢各種藝術,舉凡線雕、透雕、浮雕、陰雕、淺浮雕等作品,比比皆是,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構成,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屋頂螺旋藻井全斗拱築構而成,不用一釘一鐵,神龕雕工精細富麗堂皇,後殿屋頂為歇山重簷,兩翼為硬山單簷,屋脊財子壽泥塑剪粘,為典型儒、道教諸神佛供奉之處,左右護龍屋頂為硬山單簷,左配有鐘樓,右配有鼓樓,晨鐘暮鼓,鐘鼓樓屋頂採攢尖盔頂式,呈扁六角形,造形獨特。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形,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台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

夜間照明
  龍山寺和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外國觀光客來台灣旅遊三大勝地,民國七十四年(1985) 為政府列管保護之國家古蹟,近年為服務廣大信眾及觀光客,除加強維護古蹟外,並增設圖書館、地下公廁、文物館、庭園瀑布景觀及夜間照明等設施,並辦理青少年獎助學金、成年禮、社教活動、急難救助、冬令救濟、醫學佛學講座、心理輔導等活動,用以宏揚佛學、普濟眾生、提倡社教、敦風易俗,使人民生活更安康樂利.
近大多數居民均簷式,四面走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構成,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屋頂螺旋藻井全斗拱築構而成,不用一釘一鐵,神龕雕工精細 龍山寺是二級古蹟呢 艋舺,又稱文甲,今名萬華,為台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雍正初年(1723),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苗栗縣泰安鄉泰雅族紋面記事

泰雅族紋面之時機與地點
泰雅族是九族裡最善於編織的民族,繁複多彩的頭飾最是吸引人們的目光。
消失中的黥面文化……
對原始部落的禁忌與圖騰,一般人總存著敬畏之心,在台灣九族中,泰雅族是唯一臉上刺青最彰顯的民族,文面對他們來說,不僅是族群標誌、成年象徵,也刻畫了時代的印記,只是這樣極具特色的文化,很可能在近十年之內,即將完全消失。
苗栗縣泰安鄉象鼻部落,九十八歲、臉上有刺青的泰雅族老人田玉妹正坐在家門口,曬著暖暖的太陽。今天,這個位於苗栗與台中縣界,不到兩百人的小山村,空氣裡有一股騷動,因為又有人到村子裡來看「黥面國寶」了。
「姑姑,他們要問你,黥面的由來呢!」田玉妹的姪女、通常在外工作,今天剛好回家的吳香妹權充翻譯,為我們引介老者。
「哎呀!我什麼都不知道,小時候媽媽叫我們黥,我們就黥呀!如果不黥,會被嫁到平地呢!」
「黥面時聽說很痛,您是怎麼熬過來的?」我們繼續發問。「那時候的習俗都是要黥的,再痛也要忍受呀!」
「聽說那時候男人要會獵首,女人要會織布,才能黥面,有沒這種事?」我們又問。
「哎呀,我不知道啦,我只知道媽媽叫我黥,我就黥,當時也有人受不了黥面的痛,逃跑的!」
這時候,攝影要拍照了,記者趕緊問她,「最近,那麼多人來訪問您,為您拍照,您會不會煩?」
「有人來看我,我很高興呀,很自然呀!」這時候,老人家高興起來,說要為記者取名字。「我叫你朵予,好不好,意思是一株植物的嫩芽,向上長之意」老人家舉起了手臂,遙指遠方的一株杉木。
至於拍照片的男士,「我叫你舒彥好不好,意思是無所懼的英雄人物」,老人家說,「今天你們來看我,我很高興呀,到台北,如果有人問起山上的黥面老人,你要告訴他們,老人家很高興呀,她幫你們取了朵予跟舒彥的名字為紀念,如果我有機會多活兩年,我們會有機會再見的」老太太說,她也有一個孫子在台北呢!
紋身許多民族中存在的一種裝飾膚體的風習。即在身體的某一部分皮膚上經人工手術留下永不褪落的顏色圖案。由原始人在膚體上繪畫以為裝飾的習俗發展而來﹐反映原始人某種審美觀念或宗教意義。有表示成年﹑吸引異性的作用﹐或企望用以避邪防害。有些民族行此習俗﹐還與圖騰崇拜有關﹐以此作為氏族﹑部落的標誌。進入階級社會後﹐有的民族用以表示等級身份或作秘密會社的標誌。
紋身習俗廣泛流行於東南亞﹑東北亞﹑美洲﹑非洲及大洋洲。紋身的記載在中國最早見於 《山海經》﹑《莊子》等書。古代東方的夷人及南方的越人﹑蠻人﹑濮人也流行此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海南島黎族﹐台灣高山族﹐雲南的傣族﹑獨龍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諾族和四川涼山彝族仍盛行紋身。……
指刺破皮膚而在創口敷用顏料使身上帶有永久性的記號或花紋圖案。在皮膚上造成隆起條紋瘢痕的作法,有時也稱為紋身。紋身在全世界大多數地區均有,此行為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2000年埃及人和努比亞人的木乃伊,儘管紋身可能具有表明身分、等級、資格及渴望避免疾病和災難的發生等作用,但是紋身本身所具有的裝飾作用可能是導致此行為最普遍的動機。根據1769年科克探險隊的記載,紋身一詞最早來自大溪地島。最早的電子紋身器械於1891年在美國獲得專利保護。
Dr. iWord觀點 紋身的習俗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現,目前最早可溯及約西元前2000年的埃及木乃伊。擁有此傳統的民族,對他們來說,紋身是為了防病消災,也有為了標明地位、族譜認別,更多原因是為了美觀。大部份的民族都已經取消了這項傳統,除了1990年代後以個人喜好為主而重新引起熱潮。
之前紋身需要依靠人力一針一針刺破皮膚,在傷口敷用顏料完成圖案,直到美國在1891年取得第一台電動紋身機專利權,紋身方式才有革命性的改變。當然,紋身對衛生的威脅也是不容忽視的,
若處理不善則會引發B型肝炎等病毒疾病,而若是一時興起的紋身,不管事後有任何方法能去除,多少還是會留下疤痕。
下列何者有紋身的民族習俗? A:毛利人毛利人Maoris
大洋洲新西蘭的少數民族。有28萬人(1980)﹐約佔全國人口 9%。屬南方蒙古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使用毛利語﹐屬南島語系波利尼西亞語族﹐文化亦屬波利尼西亞系統。有新創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寫。信仰多神﹐崇拜領袖﹐有祭司和巫師﹐禁忌甚多。相傳毛利人的祖先係10世紀開始由波利尼西亞中部的社會群島遷來。毛利老人至今尚記得其祖先遷徙時所乘船隻的名稱及各船首領﹑祭司和舵手的名字。族譜世系可以追溯20多代。遷入後曾與當地土著美拉尼西亞人通婚﹐發生混合﹐因而在體質特徵上與其他波利尼西亞人略有不同。……
中國古代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的刑罰稱為?
A:黥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後亦用於奴婢、士兵,以防其逃跑。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傳˙倭傳: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別尊卑之差。
B:因此「黥面」的犯罪標記,並不等同於明泰雅族「文面」的光榮象徵-泰雅族人在臉上刺青,代表的是男人擅獵,女人擅織,死後才能通過彩虹橋,進入靈界,與祖先永遠在一起。

紋面時的禁忌可分成紋面前和紋面後來說明:
紋面前:
1.男女婚前有不良的行為,甚至交談的話,紋面後臉部就會潰爛。
2.禁止吃血和烤的食物;如果吃了血(動物的都不能吃),在紋面時血  會加倍流出,可能有生命上的危險。
3.婦女月經、有辦喪事的人、孕婦及其丈夫都不能紋面。
紋面後:
1.紋面的數個月中,是不可看水鏡的,看了水鏡後,紋面會淡化。
2.不能吃刺激性的食物,不穿紅衣服,和避血有關。
托夢 → 描繪 → 拍刺 → 刮血 → 抹黑碳 → 休養
1.托 夢:紋面的日期,由紋面者的父母所做的夢來決定,如果所得的夢為好夢,就可接受紋面,如果所得的夢不好,便延期,直到夢到好夢為止。
2.描 繪:繪圖工具使用麻線,著黑煙後繪於皮膚上。
3.拍 刺:用刺刷及木槌在剛剛臉上黑色部分刺出圖案。
4.括 血:拍刺之後會流出大量的血,此時需使用竹片之類的刮血工具將血刮除。
5.抹黑碳:每拍刺完一道之後以水清洗傷口,並將黑煙抹於傷口上。
6.休 養:紋上花紋之後蒙上白布,休養三、四天後拿下,而傷口整個痊癒大約要一個月左右。

阿里山知性旅遊

阿里山鄒族生命豆祭 體驗部落傳統婚禮 更新日期:2008/10/09 11:19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九日電)2008阿里山鄒族生命豆祭將自十一月一日起展開,連續三週的活動,將舉辦六場部落傳統婚禮,參加者可以穿上鄒族傳統服飾,體驗鄒族婚禮,來一場「愛在十一月」的深情相約。
主辦單位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表示,「生命豆」是一種遍佈在阿里山區的藤蔓植物,每年十一月開花,隨後長出豆莢,由於豆仔美味可口,因此成為族人的傳統美食,即使是在最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發芽成長。
鄒族長老們希望族人能像生命豆一樣,有著強韌的生命力與旺盛的繁殖力,每年都能為鄒族生下一串串的「小豆豆」,因此「生命豆祭」儼然成為鄒族傳統婚禮與繁衍下一代的專有名詞。
今年「生命豆祭」將在鄒族部落文化展示園區舉行,重頭戲鄒族傳統婚禮,在活動期間的週六、日各舉辦一場,主辦單位提供兩百個免費名額,不管是熱戀中的情侶,或是老夫老妻,都可以穿上鄒族傳統服飾,依照傳統習俗,體驗阿里山道地的鄒族婚禮。
除了傳統婚禮之外,活動期間的假日還有鄒族創新歌舞表演、樂團及舞團聯合展演、鄒族八部落美食、農特產及手工藝品展售等。活動期間的週一至週五由達邦、來吉、里佳、茶山、樂野等五部落輪流表演特色歌舞,展現鄒族文化、工藝、傳統生活與歷史特色。971009

漫步在雲端的阿里山

嘉義縣阿里山鄉公所

嘉義縣觀光旅遊網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
大阿里山區路線圖

感謝達瑪雅耶合唱團提供
阿里山之美、阿里山茶【真正喝好茶:誠心招待;FREE品茗阿里山茶】
阿里山聯合旅遊網 阿里山旅遊最新消息(Update:2008.09.16)
※經宏都阿里山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因辛樂克風災造成阿里山小火車全面停駛。在此一期間有搭乘阿里山小火車的旅客,將改由專車接駁上(下)山,不便之處還請見諒,謝謝。(Update:2008.09.16) ※本公司為提升旅客於阿里山旅遊之品質,分別於2008年7月與8月新購二台八人座小巴士,為本公司之旅客做更有效率之阿里山旅遊接送服務(Update:2008.08.20)。 ※優惠特報!! 即日起凡參加阿里山套裝旅遊,若選擇本公司指定出發時刻09:00巴士,每人可在折扣200元!!詳情請參閱各阿里山旅遊套裝行程內容(Update:2008.08.17)。 ※即日起凡參加任何阿里山二日旅遊以上套裝行程之旅客,即可享有本公司精心規劃阿里山高山茶品茗行程;獨家提供「真正喝好茶」完全免費,讓你享受阿里山夜間美好夜晚(Update:2008.07.10)。 ※阿里山鄒族原住民特別推出原汁原味的歌舞演,希望鄒族豪邁的歌聲及熱情舞蹈能為阿里山風光添加風采。在阿里山車站前舉辦「鄒族與你共舞」歌舞活動,以展現鄒族原住民部落的歌舞與人文風情。表演時間自97年7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每日4場,分別於10:00、14:00、15:00、16:00整點,各展演30分鐘。表演曲目有象徵阿里山好山好水的「高山青之舞」,以及鄒族傳統樂曲編排的「BASUNA-ENO舞蹈」、「原住民歌手現場演唱」、「阿里山神鷹之舞」、「原住民健康帶動舞」等(Update:2008.07.01)。 阿里山旅遊天氣情報(Update:2008.10.01)
最近日出時間~05:54 │ 10月平均溫度:12.8℃ │ 最高溫:20.7℃ │ 最低溫:4.8℃
阿里山即時天氣 │ 阿里山最近24小時天氣統計 │ 阿里山歷年氣候 │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阿里山旅遊報導
阿里山鄒族
阿里山賞鳥
阿里山影片
阿里山旅遊套裝
阿里山知性旅遊

阿里山櫻花 阿里山山脈 阿里山神木賓館
阿里山旅遊~精華景點 阿里山森林鐵路是世界僅存三大登山鐵路之一。沿線鐵路共計經過49座隧道,77座橋樑,沿途可感受三個氣候帶:熱、暖、溫帶林相間的變化,鐵路總長71.4公里。當阿里山小火車行駛至獨立山時,為遷就其急峻的山形,則須以螺旋型環繞獨立山三周才能至山頂,然後再以8字迴旋方式離開獨立山。而自屏遮那站到第一分道後,鐵路呈「Z」字型曲折前進,在經過三個分道時,阿里山小火車必須時而車頭前進,時而車尾前進,才能抵達阿里山頂,故有「阿里山小火車碰壁」之稱。
阿里山住宿  阿里山飯店、阿里山民宿阿里山閣大飯店、阿里山賓館、阿里山青山別館、阿里山大峰山莊、阿里山文山賓館、阿里山高峰大飯店、阿里山櫻山大飯店、阿里山美麗亞山莊、阿里山吳鳳賓館,可供自由選擇!!
巨木群棧道在阿里山神木傾倒之後,嘉義縣政府及阿里山國家公園風景區管理處整理出園區內38株阿里山神木出來,開闢「巨木群棧道」,以參觀阿里山神木群的新景點,且在2006年9到11月間進行網路票選活動,選出其中位於香林國小旁的光武檜為二代神木[4],並被當時的嘉義縣長改名為「阿里山香林神木」。
慈雲寺民國八年,阿里山初期開發之際,日本曹洞宗管長日置默仙師,有感阿里山如印度的靈鷲山聖地,因而建造阿里山寺,並送來由暹邏國(即今泰國)親贈釋迦牟尼佛一尊供奉於此寺,由日本比丘坪井仆龍於此住持佛法,並於大正十一年塑造一銅鐘並建鐘樓。民國十四年重建整修,日人走後一度荒廢。民國五十四年世界華僧大時會,與會諸師參訪阿里山慈雲寺,當時 上倫下參老和尚,見本寺一片荒蕪,故於民國五十六年,由林管處沈局長家銘,禮請上倫下參老和尚為住持,中興修建。 於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改名為慈雲寺。
受鎮宮是阿里山森林中,規模最大的寺廟,主奉玄天上帝,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前一周,有天蠶蛾棲附神像上,年年如此,成為奇觀,頗多遊客入內參拜。 阿里山上的受鎮宮,除了主要奉祀玄天上帝、並還侍奉了福德正神和註生娘娘,香火非常鼎盛。為甚麼這座阿里山山中寺廟會如此著名呢?原來每年3月,都有數隻神蝶飛來朝拜,它們會一直停留在神像的鬍子上,不吃不飛一整個月,之後就不見蹤影。
姊妹潭是阿里山著名的景點之一,阿里山姊妹潭分為姐潭與妹潭大小兩天然水池,姐潭面積為2250.5平方公尺,滿水時深2.5公尺,姐潭最獨特之處是潭中有利用已砍伐原始檜木大樹頭根作為基礎,建築兩相思亭於其間,無論晴天或是雲霧飄渺時,都有一種幽思之情,至於妹潭稍小,略呈圓形,潭水清如明鏡,潭旁均設有木椅及環潭步道。姊妹潭紅檜圍繞、嵐光山色,都是阿里山遊客駐足留影的地方。
晚霞、日落觀賞晚霞與日落雲海的景點相似,只要是空曠地無障蔽物,阿里山地區到處都是觀賞阿里山晚霞的好去處。基本上以阿里山慈雲寺、阿里山高山博物館、阿里山賓館、阿里山沼平公園、阿里山火車站、阿里山祝山觀日樓、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收費大門與第一停車場附近較佳;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外則以阿里山公路89.5K附近及二萬平附近為最主要觀賞阿里山晚霞的地點。
日出、雲海日出的等待總是讓人感受到無限的希望,隨著泛亮的地平線,火紅的朝陽跳躍式的躍出山頭,那一霎那,所有的期待化作一聲聲的讚嘆,此刻令人悸動的阿里山日出美景絕非言語所能形容。 相對於日出的霎那,飄散在阿里山山巒之間的雲海,更加的吸引大家的眼光,翻騰起伏、瞬息萬變,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不同的感動,縈繞在腦海裡。阿里山雲海大都出現在日出與日落時刻,或者秋冬之際遇有冷鋒南下或強烈寒流來襲時,雲海的出現機率較高。如果在雨天上阿里山並非全然沒有好事,反而在雨後天晴的時候,更容易欣賞到波濤洶湧的雲海,壯觀地呈現在你眼前。
新中橫塔塔加夫妻樹塔塔加(TATAKA)曹族原住民語言,意為寬闊、平台草原的地方。位於新中橫公路(21號省道)147公里處,相偎相依的夫妻樹,早已是阿里山遊客駐足流連的勝景。夫妻樹原是兩棵紅檜巨木,民國52年遭森林大火焚毀,枯枝卻依然相依而立,彷若牽手伴侶,共渡山中無限寒暑歲月。夫妻樹造型優雅獨特,一棵枝幹較為繁多,在藍天的襯托下更顯得孤寂。
塔山步道(鄒族秘境塔山生態原始自然)為阿里山原住民鄒族神話中的聖山,早期國防部曾於塔山頂設置通訊電台,並派軍駐防,為設施維護及糧食補給所施設之步道,亦為阿里山當地居民採集玉山箭竹筍(又名雲筍)之步道。民國87年7月軍方撤守後,步道漸遭雜草煙沒,後經嘉義林區管理處於民國91年加以整建完成,提供遊客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登山活動或生態旅遊的優質景點。 塔山步道入口位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著名景點姊妹潭之妹潭旁,步道以枕木棧道及碎石舖面為主,全程約3.5公里,海拔由2325公尺爬升至塔山頂2663公尺,步道徑寬約1.5m,全程來回約3小時。
鹿林山古道鹿林山標高2,881公尺,為阿里山山脈最高峰,與麟趾山(標高2,854公尺)構成綿延數公里之高山草原,景象萬千,順走逆走兩相宜。全程步道完善,不到十公里,走來輕鬆愉快,號為「嘉義後花園」亦不為過。鹿林山山頂展望佳,麟趾山遠眺塔塔加遊客中心,玉山山脈雄踞東方,如巨龍盤伏,冬雪後遠望如玉龍在天,氣勢無比。
狩獵古道(水山古道)亦名特富野-自忠越嶺道,時下通稱為狩獵古道。位於特富野部落北方,原為特富野一帶鄒族狩獵的山徑,也是一條社路,可以接上塔塔加的古獵徑。水山古道(特富野自忠越嶺道) 縱走路線。此一特富野經梯子板山到自忠的路線,再前往塔塔加古獵徑,為往昔鄒族往南投縣出草、狩獵之舊獵徑,目前為郊山健行路線。可由特富野上山,但目前多數登山活動都由自忠出發,沿水山廢棄鐵道,中途登1859公尺的梯子板山 (山頂有一三等三角點),再一路下至特富野。
奮起湖老街在車站的下方,是奮起湖店家最早聚集的地方。老街不長,不到五百公尺的巷道中,卻明顯感覺到這條老街百年來的歲月痕跡,包括房舍、包括商品還有那屬於在地的濃厚人情。這裡的店家販賣各種不同的特產,像是有名的鐵支路便當、高山皮蛋、火車餅等美食,都是遊客前來購買的名產。更以百年老街、百年土地公廟、百年蒸汽老火車頭和四方竹聞名!!
大馨旅行社有限公司   交觀甲字5104號    旅品 嘉 字第 0008號    統一編號86839890公司負責人:蕭博仁   地址:(600)嘉義市友愛路288號3樓(經濟大國)   種類:甲種旅行業網站聯絡人:謝明仁   聯絡電話: 05-2863124 、傳真: 05-2867491     電子郵件:service@letsgo-alishan.com特別感謝阿里山風景區管理局及漫步在雲端的阿里山授權本站使用照片及文字、達瑪雅耶合唱團授權本站使用音樂播放